閲後節錄摘選「成功乃成功之母」
2025 Jan 22 書本閲後節錄摘選
書本的閲後心得分享,網路上都找得到。
因此這裡僅分享一小部分我們覺得不錯的內容,幫助想快速初步了解適不適合自己的朋友,也作為我們的紀錄。
至於感興趣的朋友們,若要看詳細、深入的論述,務必買書支持出版社與書商👍
每個問題都只有二種選擇。雖然有人明確指出第一次答錯的答案,他們第二次卻還是答錯,沒能學到教訓。
費什巴赫與埃斯克雷伊斯-溫克勒後來重複一次這項試驗,他們在實驗增添一些雙化,並測試二組研究對象在得知成功或失敗結果之後的自尊值。研究結果顯示,收到失敗結果的研究對象覺得自己的自尊較低。這種感受又稱「自我威脅」。換句話說,他們看見自己答錯的答案,覺得受到威脅。
研究團隊為了證實「自我威脅」確實存在,而且具有負面影響,又進行另一種版本的測試。這一次研究對象看到的是別人犯的錯誤,而不是自己犯的錯誤。研究結果證明,從別人的錯誤,比從自己的錯誤更能學到東西。
從有效的開始
「成人不會從做中學,而是從思考自己做過的事學習。」—美國哲學家約翰•杜威
我們在反省自己的過程中,通常都會著重在出錯的地方,太在意我們的缺點與缺失。我們覺得只要解決那個錯誤,就能一切順利。這話也許有點道理,但想克服自己的弱點,最好的辦法是先了解以及善用自身的優勢。
我們若要建設一間房子,並不會參考一張叫我們不該做什麼的平面圖。不,平面圖所皇現的,是我們對於穩固的建築物結構的理解,是建構穩固的地基與架構的核心原則。
想實踐穩固結構的核心原則,就要先知道正確的樣子是什麼。
為NBA密爾瓦基公鹿隊效力、擁有希臘與奈及利亞雙重國籍的職業籃球員揚尼斯.安戴托昆波,近來暢談成功與失敗。他的觀點不同於「不奪冠即失敗」的看法,令人耳目一新。記者問他,球隊在季後賽早早出局,是否代表他這個賽季算是失敗。
安戴托昆波說:「艾瑞克,你去年問過我一樣的問題。你每年都能升遷嗎?還是每年換新工作?沒有嘛,對不對?所以你職業生涯的每一年都失敗,是不是這樣?」記者:「不是。」
安戴托昆波:「你每年工作,都在追求一個目標,例如順利升遷,照顧家人,買房子給家人住,或是照顧爸媽。你朝著目標努力,這不叫失敗,這叫一步步邁向成功。」
「成功總是要循序漸進的。麥可.喬丹打了十五年的球,拿到六次冠軍,那難道他另外九年都失敗?現在是我問你。是不是這樣?」記者:「不是。」
安戴托昆波:「那你幹嘛這樣問?你的問題有問題。運動界沒有失敗這回事。只有順利的時候,還有不順利的時候。有時候能成功,有時候不能。有時候該你出頭,有時候該別人出頭。運動界就是這樣。沒有常勝將軍。今年是別人奪冠。就這麼簡單。我們明年要卷土重來,要做得更好,要養成好習慣,要打得更好,不要一連十天都打得爛,還希望最終能拿下冠軍。 」
感到驚訝的結果,是研究對象以為其他人在意的成功定義,包括權力、金錢、地位,以及自己的成功定義之間的差異。研究對象自己最重視的三個應該成功的領域,是教育、人際關係,以及品格。有趣的是,研究對象的年齡從十八歲至七十歲不等。
顯然,很多人對於成功的定義,與一般人尊崇的不同。我們應該重視的、也是這本書存在的原因之一,就是要提醒大家,你的成功定義由你自己決定。
這個方法的重點,並不是一味樂觀看待世界,對於缺失視而不見。
辛格博士說:「『觸點』的前提,是我們並不會忽視問題。我們不會假裝問題不存在,但解決的方法不是硬碰硬,而是著重在優點。」
舉個例子,我應徵第一份、甚至第二份工作都沒有錄取。但我們從那段日子學到的東西,與我們的失敗無關,而是與我們如何達成目標有關。
當然,並不是區區一個決定就能達成目標,而是一連串刻意的小小行動累積而成。我也依據這段經驗,打造出許多自己的成功框架。
看事情如果只看見有待解決的問題,就很難歸納出往後可以參考的東西。我的意思並不是說,失敗完全沒有值得參考之處。只是我們需要拿成功當成對照,才能從失敗中總結出教訓。
例如,韌性與堅持都是良好的特質,往往與經歷過挫折有關。但要懂得堅持,首先必須長期努力,還要得到報酬以及成就感。我們透過成功的角度,才能歸納出值得參考的東西。
每一次成功,都讓我在下一次更有信心繼續努力,也更能完善我正在建構的框架。每一次嘗試都離成功越近,機會也變多。即使失敗,我也知道之前走過的每一步,未來都能派上用場。
失敗幫不了我們。我們從失敗是學不到有用的東西的。失敗只是一時的,只能點出哪裡有問題。成功能教我們的就多出太多了。成功能告訴我們該怎麼做,能告訴我們什麼有用。
建立成功的框架,第一步就是要找出以前有用的辦法,要了解需要什麼,才能再次成功。
在遊戲化或是遊戲心理學的世界中,任何一款遊戲的第一關與第二關,通常都會設計成較為簡單。玩家才會有成就感,才會有動力與興趣繼續玩下去。每完成一個關卡,可能會收到鼓勵或是祝賀的訊息。螢幕會跳出「幹得好!」、「很棒喔!」
遊戲商希望你迅速累積一些成績,所以難度雖然會增加,但不會增加太多。你成功闖過更難的關,同樣會得到祝賀與鼓勵:「哇!幹得好,剛才那一關可不容易。」
遊戲一開始會讓你贏得小小的勝利。你就能發展出攻破下一關的策略框架。
嚴格的公式會讓人覺得受限,框架則是提供一個結構,卻也能依據不同的需求與情況調整。
蓋房子有一些通用的原則。無論是哪一種風格,每一間房屋都採用一種核心的框架:地基、牆壁與支撑,流暢性與功能性的考量,還要有能遮蓋一切的屋頂。
並不是說公式無用。只是公式很少考量個別的情況。公式是很脆弱的。只要走錯一步,就會全盤崩漬。而且一旦失敗,大家通常是指責你不按照公式。
框架則不同。框架具有該有的完整結構,同時也保留客製化的空間。框架能讓你依據房屋居住者的需求,設計房屋。
當然,有時候我們要的就是萬靈丹,所以才會採用公式。我們迫切想知道,該怎麼做才能複製我們渴望得到的成功。我只要做到這個還有那個,就應該得到相同的結果。但我們忽視了環境的重要性。既然環境不同,我們又豈能照搬同樣的步驟?否則每一位在國家美式足球聯盟效力的四分衛,都能拿到七枚超級盃冠軍戒指。
精神病學家,同時也是納粹大屠殺倖存者的維克多.弗蘭克說:
「刺激與反應之間有個空間。在這個空間,我們有能力選擇自己的反應。反應蘊含著我們的成長與自由。」
我們可以在這個空間,思考自己的行動。我們也在這個空間,思考自己想如何運用一項原則,而且通常是在剎那間思考。
創造力是為紀律服務的,而例行公事也要以紀律執行。
我們以簡單的方法,一貫的方式完成工作,就能將心力的耗損降至最低。還能在事業、人生發揮創造力。別把構想與靈感,虛擲在不值得的事情上。應該要打造框架,把創造力用在該用的地方。
我們先暫停,不做任何事情,哪怕再怎麼短暫,要做的「什麼」就會自動浮現。也許你的安靜是禱告或冥想。也許你只是專注呼吸。也許你一臉驚奇望著蜘蛛網,或是夏末的夜空。重點是停下來。重點是靜靜坐著等待。
我把暫時脫離當成成功框架的重要成分,每次陷入困境,就會運用這個框架。我發覺自己越來越沮喪,就會暫時遠離問題。我得重點並不是給自己空間思考問題,而是暫時不與問題正面對決,相信自己之後會想到更好的辦法。
有時候我們可以從思考中得到新的構想。我的朋友克里斯•布羅根向來鼓勵別人多看看跟自己的行業無關的書,從中獲取新的構想與靈感:
「有人對自己的工作感到厭煩,我給的建議永遠是去學新的東西。學得更多,對誰都沒有壞處。你學到的新東西,不見得是你追求的,甚至不是你需要的,但總是一門學問。天下沒有白做的學間……要多涉獵與你現在的工作與情況無關的學問。」
定型心態只重視結果。倘若失敗,或是沒能做到頂尖,那一切都白費。成長心態則是重視過程,不計結果。懷抱成長心態的人會解決問題,規蓋新路線,處理重要的問題。也許還沒找到癌症的療法,但努力的過程深具意義。—卡蘿,杜維克,《心態致勝》
你回顧過去這一年,應該要抽出一些時間,盤點你的成功事蹟。即使是小事情也算。
原來儀式能引導我們轉換想法。儀式能讓我們做好準備,將注意力順利過渡到下一件事。
舉個例子,我們都知道運動之前應該要伸展肢體。鐵人三項在各項之間設有過渡區。運動員在每個項目都有一套穿戴裝備的程序。
一切的目的是給我們時間,讓身心為接下來的重要工作做好準備。儀式本身也是一種經驗,目的是引導我們將注意力放在該放的地方。
兒童是透過自己在這個世界的行動學習。成人則是必須思考自己過往的行為,才能從經驗中學習。
我們會向「看過我們表現」的人尋求意見與肯定,想減輕不安全感。問題是,大多數的人都不願意批評,更不用說是有用的批評。我們的文化也是原因之一。但更重要的是,他們沒有義務批評。我的建議是不要太執著於檢討自己的表現。得到正面評價可以威謝,但不要太重視。隔一段時間再回想自己的表現,再以反思實踐評估。
打造成功框架的第一步,是檢視自己做的事,思考一切順利時的情景。要想想「順利的時候是什麼情況」,以及「我需要什麼」。若能做到這一點,不只是在整體的工作,在每個步驟也都做到,那無論目的是什麼,都能打造出成功框架。
規畫你希望顧客擁有的體驗。
若是有人造訪你的網站,你希望此人看見什麼?也許更重要的是,你最希望此人做的事情是什麼?
更重要的是,你認為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?
任何人做的每一件事,都會有某種結果。例如訂閱電子報,就應該會先看到「感謝訂閱」畫面。然後都收到歡迎訂閱的電子郵件。
技術方面的問題,遠不如花些時間規畫每個步驟來得重要。想一想你希望別人能有怎樣的經驗。他們需要什麼,才能有美好的經驗?
善用注意力,控制資訊與干擾的洪流,最有校的方法之一,是依據你的優先次序做事。我們的優先次序反映了我們的價值觀。
每個人重視的事情當然不一樣。然而,最多人對我說他們所重視的,是與自己所愛的人,也就是親朋好友的關係。
不要只看別人的缺點,不要急著想解決問題,而是要著重在別人的優點。
這為何如此重要?因為每個人都有優點。優點是發展的本錢。
回顧你的成功經歷,找出致勝框架是很重要的。我們已經建立了自己的成功框架。而且還能複製、調整,發展這個框架,以克服未來的挑戰。
「成功框架」並不是一個特定的公式,而是一個以我們個人經歷為基礎的框架,能幫助我們實現新目標。
我們的決策能力就像意志力,也會有耗盡的時候。我不想在一天的開始,就浪費時間在家裡走來走去找車鑰匙,也不想煩惱早餐要吃什麼、穿什麼。每個小決策,都會占用我寧願用在其他地方的心力。
習慣是一種強大的力量,我們天生會受其影響。我們天生就會養成習慣,習慣也是我們能順利度過一天的關鍵。我們因為養成了習慣,所以不需要耗費心力思考該怎麼刷牙,該怎麼繫鞋帶之類的事情。這些都是根深蒂固的習慣。養成習慣,做事就會更為輕鬆。
每年預先提醒自己,就能給自己一些預期性導引。也能預作準備,先行調整。
如果你開車上班,那你可能注意到在工程開始的幾個禮拜之前,路邊都會出現告示牌。意思是告訴你,你平常走的路,還有你到達目的地所需的時間,在接下來的幾個禮拜都會有所不同。照理說你就有時間預作準備,保留更多通勤的時間。
我每年在行事曆提醒自己,也是一樣的道理。
練就反思實踐的能力。一開始目標不要太大。每週挪出二十分鐘即可。想想一個情況,你經歷過的一次互動、你完成的一項專案,或是你最近的成就。
問自己類似這樣的問題:「成功的時候是怎樣的情景?」